非常感謝這麼多位讀者參與活動和熱烈迴響,
他們都寫下了許多精采又深入的分析和感想哦!
蘇雷將這些對《迷霧之子首部曲:最後帝國》熱愛分享給大家,
讓我們一起來用力推布蘭登山德森給更多人知道吧!!!!(熱血沸騰站在山頭)
作者: awakim (阿瓦金) 看板: Fantasy (PTT) 本文已獲作者同意轉載
標題: [討論] 迷霧之子 -- 山德森作品的先知
時間: Mon Feb 8 10:34:13 2010
本書作者布蘭登山德森上一部在台灣出版的作品是《伊嵐翠》,
看完前作印象深刻,因此《迷霧之子》上市,自是如獲至寶,汲汲納入收藏;
昨晚一夜閱畢,頗有些感觸。
以下文章分成兩大段落,第一部份談先知概念,第二部份才是迷霧之子。
我對作者最注意的一點,是他特殊的宗教背景。
山德森任教於楊百翰大學,代表他必定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信徒,
該會的俗稱是摩門教。以下方便稱呼都用摩門二字。
摩門教是不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,就像基督教的長老會、或天主教的耶穌會那樣?
這點其實有爭議,雖然摩門信徒絕對不會說自己不是基督徒,
但的確有其他教派不承認他們。
那摩門教跟一般基督教派有什麼不同呢?
我想主要有兩點:
1. 多了一本聖經:摩門經,
2. 承認今世仍有「先知」的存在。
關於摩門經的真偽是個大哉問,這裡暫時不表;
但「先知」作為一個概念,在山德森這兩部作品中可謂相當明顯。
先知,亦即先見,最基本的意義是指預言者,
其預見基督復臨、天國審判,以及人間的未來。
現今基督教各教派除摩門外不承認先知存在,
即先知已死,萬事萬物唯獨聖經與教會。
即便是教宗仍然只是個人間教會的領袖,既非上帝使者,更無預見能力。
但是摩門教服膺於一位先知的領導,該先知即每位摩門教的會長;
會長個人領袖的特色相當明顯,即便天主教也不像他們這樣重視領袖的一言一行,
而正因為摩門會長是先知,因此就像伊斯蘭教的哈里發一樣,
會長的決定、言行都會成為日後經典、戒律的一部分,
約略就像是對聖經進行補遺。
有了這樣的背景理解後,回頭來看山德森的作品。
我認為他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、令人著迷,
是因為他成功地將宗教元素不那麼宗教地編織在故事之中。
誠如本版TMWSTW大人的文章所述,
好的奇幻作品應該具有「神話」的特質,
說明世界、描述真理、呈現幻象,並呈現有「寓言」般地啟示。
山德森將先知的概念帶入作品中,
《伊嵐翠》的瑞歐汀王子、《迷霧之子》的凱西爾,
都是亂世中具有宏大遠見、高貴品德以及深睿智慧的人。
他們有超越俗世的理想,引領迷失的眾人,更重要的,是給予人們「希望」。
但是即便如此,山德森作品與《納尼亞年代記》仍有基本差異,
那就是山德森筆下的「先知」們,仍然都是普通平凡的人類,
他們有七情六慾、會擔心害怕、會懷疑自己、會遭受挫折,
但仍然堅定前行。
嚮往神性、更著重於歌頌人性,這不是典型的救世主,
這是傳教者的形象。
傳教者不是身擔世界重任的唯一,他們沒有這麼偉大,
他們只是給予眾人一個理想,一個牧羊人,帶領眾人前行,
傳教者只能教導並期待眾人自我覺醒、相信「希望」,
但最終所有決定、所有力量,終歸還是掌握在眾人之手,
而最大的力量也都只能在眾人身上。
因此,山德森成功地述說了一個又一個有如虛構神話的奇幻故事,
創造出既是傳統救世主的英雄,卻又基本保持了他們的人性。
相對於一些矯枉過正以致性格偏差的「人性」主角,
山德森的先知正派了些,卻不至於流於形象化,
字裡行間更添說服力之餘,也給予了讀者一個希望,
在閤起書本之後,也開始期盼真實世界能有位導師的引領。
我認為這點是山德森最為成功之處。
本文標題既然是迷霧之子,還是應該談一下本書。
就像《伊嵐翠》一樣,《迷霧之子》的結構非常完整,
這點真的應該要大力讚賞。
憑空創造出一個有說服力的世界,手段高明者不需用到設定集,
行文中就能巧妙而自然地逐步揭露世界全貌,不使讀者迷惑搞混,
同時還能兼具可信度,光是這點就相當不易;
但山德森除此之外,更能作到的是具有新意,
不論是《伊嵐翠》的符文系統或《迷霧之子》的鎔金術系統,
都是概念清晰、結構完整的術法體系,
令人印象深刻。
而山德森說故事的功力自然也不在話下,
世界的具象化、人物立體鮮明、情節高潮迭起、鋪陳細膩縝密,
故事的結構與最後翻轉的結局真相都極為出色。
(文章有點長了,請恕我這部份寫得簡略)
作為一個吸引人的故事,《迷霧之子》好看到讓我又期待後續的發展,
而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,它又讓我有點不希望看到續集,
因為首部曲之雋永,讓人不忍心破壞它恰到好處的句點。
本書就是如此地精彩。
長篇冗言,若有謬誤敬請指正。
--------------
其他部落格心得文:
恭喜以上有報名參加活動並完成發表心得的讀者獲得《迷霧之子首部曲: 最後帝國》贈書一本!